血氧仪网

中国十大禁书

提莫队长402022-11-02 15:55:23
中国十大禁书

中国十大禁书(中国禁书简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获取信息远没有现在方便。

那时候到处都是旧书摊和报摊。杂志、小说和漫画不仅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也是成年人的更爱。那时候诸如武侠类的书,情感类的小说,桌上都没有,只有旧书摊才能找到这类书。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那几年,人们对娱乐的需求非常强烈,但那时候娱乐的东西很少,很多小说不允许正规出版社出版,所以出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其中,涉及暴力、色情的书籍成为中国书刊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民间小报

街头巷尾,民间小报开始兴起。这种小报是人们上厕所时可以蹲下来看的工具,看完就变成卫生纸。

这种小报版面小,充斥着传奇故事和桃色新闻。打印简单,成本不到4分钱,卖一毛钱,利润超过50%。如果印一百万份,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万元户。

当时小报批发零售遍地开花,市场火爆。随着“万元户”的名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的人挤进这个行业,大家互相竞争,各出各的招。

当小报成了红海,读者看腻了,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小册子。这种小册子,也叫“白皮书”,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杂志,但内容还是和小报一样,只是形式上是一本书,让人觉得太高了。

原来的报贩变身书商,一夜之间创造了几十万的财富神话。因为这些书是非法出版的,印刷非常粗糙。

长期以来,工商和公安部门一直盯上了这群非法书商。由于担心冒太大的风险,书商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当地的文学杂志。

通俗文学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股文学热潮,各地成立了无数文学社团。

那些不谙世事的书商登上了出版社,白纸变成了铜版彩印。警察,枪战,女孩都出现在封面上。

有了正规编辑的加入,内容自然和以前粗制滥造的不一样了。但是,这些内容都不是严肃文学。而是加入色情、暴力等题材元素,抓住读者眼球,成为图书市场上最闪亮的明星。

而且这种书刊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都是从地摊到书店去卖。书商赚了大钱,粉饰身份。杂志也赚了一点钱,大家都很开心。

但是封面都是文学,里面的内容确实低俗,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杂志想出了一个名词——通俗文学,意思是色情是无辜的,暴力是正当的。

这股“通俗文学”的热潮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世界各地的出版社都准备打着通俗文学的旗号走向世界。

通俗文学热潮过后,书商们又盯上了另一块蛋糕,那就是港台的武侠小说。

1981年,《南风文艺报》发表了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引发了一股武侠热。也是在这一年, *** 同志结识了金庸,金庸的书在大陆被搬上了舞台,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从港台引进武侠小说,走正规程序需要一段时间。书商为了赚钱,搞盗版,印出来就能卖钱。有的书商靠卖盗版书一个月赚好几辆车的钱,很疯狂。

不仅是国内文学,海外翻译的小说也引起了热潮,尤其是那些标题涉及色情和暴力的小说,如《恶妇》、《暴政》、《沐浴少女》等。,都是当时流行的。

1988年,一个大学的法学研究生翻译了一本国外性犯罪的书,叫《性犯罪研究》,投给了很多出版社。但是出版社觉得这本学术书太无聊,没人愿意出版。

武汉的一个书商得知此事,联系了那个大学生,花一万元买下了译本,然后把书名改成了《性犯罪》。上市半个月后,整整印了十万册,书商赚了二十万。

销售书号

书报销售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官方渠道。这个渠道只有大出版社和正规刊物才能接触到,所以很多民间文学是接触不到的。

另一个渠道是民间书店,当时在全国发展很快。北京的金台路和广州的东园路是当时著名的民间书刊集散地。

书商通过各种渠道来来往往,根据书店和报刊亭的数据,获取信息,找出热门书目,调整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形成闭环。

民间书店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黑书,即没有正规出版渠道的书;另一种是白皮书,是有正规出版方式的书。

但是,即使是正规渠道出版的书,也不一定干净。书商和出版社合作,卖书号是常有的事。一本书要上市,就要有书号。

买书号是违法的,但是因为当时管理很松,出版社只认钱,只要给钱就可以办。书商不缺钱,就趁机买书号,出涉及色情暴力的书。

中国十大禁书

1994年,福建、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一本名为《热点话题》的杂志,内容是前 *** 人的所谓“新闻”,还在很多敏感的政治事件中妄下结论。

这本书最后到了 *** ,一个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发现书号被层层卖出。花了四个月才破案。

之后国家对非法印刷厂家进行了严查,但黑书市场依然存在。毕竟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现在在一些电商平台,读者还是会买盗版书。物欲横流的时代,禁止盗版并不容易。

本文链接:https://xueyangyi.cn/zhishi/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