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吸氧?
大家都知道,空气是由21%的氧气,78%的氮气,0.03%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的。氧气是不容易溶解在水(血液)里的,所以经过气体交换进入血液的氧气,主要被结合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上。
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比例,临床上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来表示,而SaO2最常采用的测量方法是无创的脉搏血氧定量法,就是通过夹手指的血氧仪(指氧仪)来测量。
通常认为,安静状态下SaO2应该在95%以上,就是说95%的血红蛋白都被氧气结合。如果血液(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率不能达到95%以上,表现为SaO2下降,则会出现“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比如这次的冠状病毒肺炎,肺炎导致原本应该充满空气的肺泡被大量的炎症渗出填满(所以CT上会表现为“白肺”),这些肺泡就丧失了工作能力,导致没有足够的氧气进入血液,从而出现低氧血症。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吸氧或呼吸机)额外增加氧气供应,使还能工作的肺泡吸收更多的氧气,以保证全身组织器官的氧供。
是否需要在家庭中吸氧?
原则上,任何疾病严重到出现低氧血症的时候,都需要吸氧,但这种情况也提示病情已经非常严重,需要住院治疗。疫情严重的时期,出现患者需要在家吸氧的状况,是非常特殊的情况。而现在,医疗秩序正在逐渐恢复,绝大多数患者也都被收住院治疗。所以,原则上绝大多数患者都不需要在家庭中准备制氧机或其他吸氧的设备。
但有一种疾病除外。
那就是合并严重低氧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能够明显提高生存率,并且改善生存质量。然而,即使是COPD患者,如果低氧血症不太严重,长期家庭氧疗可能也并没有太多获益。关于COPD患者吸氧的问题,不是本文重点,在此就不详述了。
可能会有读者问,就算不需要吸氧,自己愿意吸一点,总没什么坏处吧?
那可真不好说。
尽管在很多疾病状态下,吸氧都有一定价值,但是过度或者不恰当的辅助供氧,也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