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塞:保证组织氧供和氧需平衡,减少呼吸功,给予适当镇静剂,使病人处于安静状态,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二、严重心衰:尽早进行机械通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镇静剂,降低呼吸功,减少心肌氧耗和心脏负担,使用PEEP。
三、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如COPD:选择较大潮气量(6-8ml/kg)、较慢呼吸频率、并延长呼气时间,降低分钟通气量,防止肺过度充气,提高吸气峰值流速(一般要求吸气平台压不超过35-40cmH2O),使用PEEP,抵消内源性PEEP。
四、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ARDS、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选择较小潮气量(6ml/kg)、较快呼吸频率,并使吸呼比增大,使用10-15cmH2O的PEEP。
五、神经肌肉疾病导致呼吸衰竭:可采用较大潮气量(12-15ml/kg)及较高的吸气峰流速,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应用5-10cmH2O的PEEP,防止肺不张。高位截瘫者用控制呼吸,恢复期及有自主呼吸用辅助呼吸。
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炎),保持控制性轻度过度通气导致呼碱,使动脉PCO225-30mmHg,可减轻脑血管扩张,降低颅内压,如潮气量10-12ml/kg,f12-16次/分,I:E1:1.5。颅内高压改善后,逐渐降低分钟通气量(至少24-48小时),使动脉PCO2逐渐恢复正常。避免分钟通气量和动脉PCO2快速改变。因PEEP减少静脉血流回流,颅内压随PEEP的使用而增高,故颅内压增高患者慎用P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