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已经成为很多慢阻肺、肺气肿等呼吸障碍患者每日的必修课。近些年家用制氧机相关的信息繁多,但是你们真正的了解家用制氧机吗?为什么有些人买了制氧机,却没有起到氧疗的效果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深入的了解一下关于制氧机的那点事儿。
1、氧流量不够
氧流量就是制氧机每分钟能产生多少升氧气。医嘱中吸入氧浓度FiO2的大小由出氧量和出氧浓度决定。正规制氧机氧浓度在90%以上。
吸入氧浓度(FiO2)=21%+4×制氧机的出氧流量×制氧机的出氧浓度
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呼吸障碍患者要选择氧流量在3升及以上制氧机,方可确保人体肺泡的氧气浓度在29%-35%之间,才能维持相对正常的血氧指标。
氧流量不足起不到治疗效果,流量过高对身体也会产生损伤。具体氧流量调节到多少一定要遵医嘱。
2、吸氧时间不够
吸氧的时间长短,必须有针对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氧流量和吸氧时长,切勿私自调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不重视吸氧时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吸氧时间不够15小时(这一标准无论在临床还是在理论上,都被认为是慢阻肺患者应坚持的每日吸氧时间)。二是部分患者不发病不吸氧,而且会“见好就收”,为了节省日常治疗成本而放弃长期连续吸氧。
有数据显示,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连续吸氧500天,慢阻肺患者的生活体验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死亡率也会大大降低。
3、出氧浓度不够
虽然国家在制氧机生产许可方面有严格规定,出厂时,在额定流量范围内产氧浓度应大于90%,并要求制氧机应自带氧浓度检测功能,当氧浓度低于82%时应停止使用,更换分子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