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的故事(大米的故事)
我家兄弟姐妹不多。我妈只生了我和我姐。我老了,是个男孩。俗话说“皇帝的长子是人民的儿子”。我的父母溺爱我,视我为掌上明珠。
我的家乡在三岔乡万和村的山脊上。那是一个缺水、不产米、米最难吃的地方。过去农村人的生活在大集体的日子里很穷。一年四季,六个月吃蒸玉米,三个月吃土豆,两个月吃红薯,一个月吃瓜菜,想吃一顿白米饭,比登天还难。一年中,大人和小孩都盼望着中国新年。只有过年的时候,缺米的生产队才能享受到晚会的温暖。在万和粮管所,每人可以用1.5公斤大米换1.5公斤大米。平时跟着大人去城里走亲戚,看到城里人端着一碗白米饭,嘴里都是口水。
小时候不爱吃蒸玉米,也不爱吃红薯土豆之类的杂粮。为了我能吃到一片米,父母想尽了办法,每年都要挑选200斤更好的马铃薯种子,去低山水稻生产队换米。当时5斤土豆种1斤大米要两天。饭运回家后,我妈每天都给我“特殊化”,用三两米拌点玉米粉做两个拌饭,留着我一个人吃。每当我吃饭的时候,妹妹总是盯着餐桌上两只鼓鼓的小眼睛,非常不满地看着我。父母总是耐心地安慰妹妹:“英子,你给弟弟让路。等你长大了,你父母就是你的主人,嫁到一个低山产米的地方,一辈子吃大米。”我妈经常给我讲外婆想吃“饭”的故事。1960年,我奶奶病重,那是饥荒之年。去世前几天,她把妈妈叫到床边,说想吃碗大米粥。她死的时候闭上了眼睛。这让我妈妈很困惑。在那个年代,大米比黄金还贵。第二天,我妈找到生产队长,说明了原因,想求队长开恩,到万和粮管所拿个证,改一些大米指标。队长不同意,后来我妈背着10斤玉米,偷偷进城在土桥坝卖,去亲戚家换了2.5斤大米。但是当他匆匆赶回家时,我的祖母非常遗憾地去世了...
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长大了一定要吃一碗白米饭,跳出这穷山沟。1978年,是国家拨乱反正,战胜“四人帮”的第二年。那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之一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粉碎“大锅饭”。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北金融学院,分配到市财政部门工作。时间很长,三十年过去了。每年春节回家,都看到农村丰收,村民的生活甜如芝麻开花。同时,大家深切地感受到,过去30年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明智和正确的。一提起农村的生活,我妈就开心地跟我说:“现在农村缺米的地方跟城里一样。不仅饭可以当饭吃,而且对米的品质要求非常高。哪种泰国大米?东北大米,大吉大米,质量差,不好吃,不买不吃。平时你来我们岭做客,家家户户都会摆满一桌子的桌子和菜,捧出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招待你。”